台湾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多元•齐心•执着•创新

台湾研究半世情

林冈

• “蓝天绿地话台湾”:涉台研究需要通过有色滤镜观察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抓住蓝、绿光谱变幻这一主要特点。
• “庐山内外识庐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跳脱庐山、把握全貌的视野,也离不开深入庐山、了解细节的勤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卓识宏论,尚需辅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温馨提示。
• “鸡先蛋后本同种”:两岸的“鸡蛋之争”,可以理解为两个同属中国、大小悬殊的政治实体之间的“分庭抗礼”,即客观上存在着两个互不隶属、各自管辖、互不干涉对方内部事务、在宪法的意义又互不承认的政权。
• “有容无欲海峡安”:大陆多一点包容精神,台湾少一点不切实际的要求,是妥善处理政治两岸关系、维持台海和平的关键所在。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的尘埃落定,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对于从事涉台研究三十年,而又超越“天命”之年的沙场老兵,这一选举结果属于意料中事(请参阅拙文,“台湾2012年选举对政党体系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虽然马英九胜出蔡英文80万票的明显差距,比我在选前四个月的估计多了40万票,民进党在台湾立法机构所拥有的40个席位,也比我原先估计的少了两、三席。但基本判断没有离谱,算是对我敢于触犯预测“大忌”的一种鼓励。

自从1982年初进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我在台湾研究领域耕耘了三十年。在厦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先是在福建社会科学院供职五年,而后前往美国进修,在跨入“不惑之年”之后,获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又在美国著名思想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栖身六年之久,于2005年回国服务,落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从福州到宾州,从华府到上海,不管我走到哪里,乡音不改,在心灵深处总难免牵挂着台湾的风土人情。基于这一研究情缘,我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台湾研究的同时,为本科生开设了台湾研究核心通识课程,培养以台湾研究为志业的硕博研究生,深感教学相长的乐趣,在此与大家分享教学和研究的心路历程。

蓝天绿地话台湾

我经常跟学生笑称,涉台研究始于青山绿水。也就是说,要通过有色滤镜观察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抓住蓝绿光谱变幻这一主要特点。在台湾,用蓝、绿指涉中国国民党和民主进步党,本源于其党旗色彩,而“蓝天绿地”之说,又透露出国民党的精英主义色彩和民进党的草根性。



照片说明:九寨沟五彩池的波光水色,以蓝、绿为主要色调,与台湾两大政党的光谱,颇有几分神似。

台湾的社会分歧具有累积分裂(accumulative cleavage)的历史烙印。国民党原本主张国家统一,有其理想追求,但多年来不断淡化其统一诉求,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同时,强调经济增长,在地域发展和社会分配方面,对中南部、中下层和中小企业的利益的照顾有所不周,其政策诉求难免带有中间偏右的色彩。与此相反,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以本省人的“出头天”为感情诉求,基于台湾经济发展“重北轻南”和社会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提出中间偏左的政策诉求,具有自由主义的味道。但在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方面,民进党的立场又比国民党保守的多。
在2012年选举中,国民党对选民的主要诉求是“拼经济”和维持两岸和平稳定,民进党则主打“公平正义牌”和“主权牌”,提出以“三只小猪对抗大野狼”的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仰望蓝天时想到的也许是未来;在俯视绿地时,感受到更多的是眼前的现实。不过,台湾政坛上的“蓝天”和“绿地”之别,不可简化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也难以完全等同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庐山内外识庐山

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古诗所隐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为人们所广为接受。但如果只是身居庐山之外,自然也无法了解庐山的真面目,甚至可能迷失于山间小道。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就是为了避免区域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即用整体性分析得出的结果,推演出有关个人层次的错误结论。简言之,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当然,如果只是满足于个案描述和观察,缺乏比较视野,也可能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产生个体主义的谬误(individualist fallacy),即由个人层次的分析而推演出有关整体层次的错误结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跳脱庐山、把握全貌的视野,也离不开深入庐山、了解细节的勤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卓识宏论,尚需辅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温馨提示。


照片说明:在“一览众山小”之际,别忘了“细节决定成败”。

我在涉足台湾研究领域之初,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的感叹。早年我们只是从文献资料和零星的台湾访客身上了解和研究台湾,难免隔靴搔痒的局限。直到1995年春天,我才初次访台,亲身领略宝岛风情,而后访台机会日益增加,或参加学术会议,来去匆匆;或应邀讲学参访,短期驻点。拜二十多次访台之赐,我对台湾政坛的风云人物和民间社会的草根百姓,有了近距离的观察机会,与台湾的学者专家,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交流和脑力激荡,可以说是以“行万里路”的经历,弥补了“读万卷书”的不足。最初我访问台湾,只限于台北和日月潭,而后才有更多的机会访问中南部和台湾东部,至今基本走遍了台湾22个县市,切身体会到“出了台北才是台湾”和“向南走、向下沉”的个中缘由。这当然不是说了解台北不重要(毕竟台北是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台湾内部的地区、人文差异,需要全面把握。只停留于参访台北,恐怕就会“不识台湾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了。

鸡先蛋后本同种

从地图上看大陆和台湾,大陆像一只鸡,台湾像一粒蛋,孰轻孰重,一望可知;孰先孰后,两岸则存在分歧。国民党当局认为中华民国自从1911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虽然1949年退守台湾,“但一直没有被消灭”;中华民国的成立,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他们这一逻辑,自然是先有蛋、后有鸡了。然而,从大陆的观点看来,历史上的中华民国早在1949年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国民党退守台湾,加上美国因素的介入,才有了台湾问题。如此看来,自然是鸡先于蛋。即使存在这些分歧,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实乃天经地义。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这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所造成的,并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从台湾内部来看,国民党力图将两岸的政治分歧,界定为制度之争和“法统”之争。从早年主张“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到将两岸关系的症结归因为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在2011年大张旗鼓地举行“建国百年”的庆典活动,都可以看出这一思维定式。与此相反,民进党反对将两岸政治对立视为国共内战遗留和延续的产物,主张切断两岸的历史和文化纽带。民进党认为,台湾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两岸关系的症结不是国民党所认为的制度之争,而是主权之争。从他们的观点推论,台湾与其与大陆争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如自己冲破蛋壳,成为另一只鸡。这里的蛋壳,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国的框架。民进党在其执政时期,鼓吹“一边一国”,不但无助于两岸政治歧见的化解,而且造成了两岸关系的极度紧张。

两岸的“鸡蛋之争”,可以理解为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分庭抗礼”。“分庭”就是客观上存在着两个互不隶属、各自管辖内部事务的政权,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的内部事务;“抗礼”就是两岸政府在宪法和国际法的意义上并不承认对方是另一主权实体,也就是法理上互不承认。如果说,从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民国在大陆地区的统治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共和时期的话,那么,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未来两岸重新统一,则可以视为第二共和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了第一共和时期国家主权涵盖范围的主体部分,海峡两岸在法理上延续“谁代表中国”的“内战”状态,客观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框架。两岸“分而不离”,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内分别管辖中国这一“共同家园”(共同疆域);对外“背靠背”地分别代表中国,以相互竞争排斥的零和游戏(在两蒋时期)或暂时默认彼此既有涉外空间的双赢方式(在马英九时期),某种程度上共享了中国这一主权观念。当然,“鸡蛋之争”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

有容无欲海峡安

虽然鸡和蛋有大小之分,但并不影响两岸在过渡期平等交流和协商。台湾朋友经常喜欢引用孟子的古训,“以大事小,仁也;以小事大,智也”来揭示两岸的相处之道,希望大陆“有容乃大”,对台湾多一点包容。孟子所谓的大、小,是历史上中国境内存在的大、小国,这跟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两岸关系,自然属于不同性质。但就处理两个大小失衡的政治实体的关系而言,孟子的说法也有几分道理。不过,“有容乃大”之后,还有一句话叫“无欲则刚”,其实也很重要。特别是作为弱小的一方,不应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例如,李登辉在1995年企图通过访美,突破一个中国原则的束缚,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向不可能挑战”,就有欲望太强之嫌。而陈水扁在其执政期间,推行“烽火外交”,反而造成台湾对外交往空间的紧缩,同属错估形势的不智之举。台湾一些人士,希望在经济上依托大陆的同时,维持两岸政治对立的现状,无限度地扩展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甚至希望两岸从互不否认,走向互相承认,恐怕也不太实际。

2012年台湾的选举结果,有利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未来发展。基于两岸对“九二共识”与和平发展的普遍认同,双方可望在涉外活动中继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并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在处理两岸政治关系议题上,也有先易后难的问题。两岸共同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活动的模式,是否可以经过协商,外溢到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等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是值得观察的。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大陆沿海导弹部署对台湾的敏感性和台湾对外军购的理由,将进一步削弱。两岸在对外交往和军事安全的“和解休兵”,有助于双方就统一前的政治关系展开探讨。


照片说明:追求台湾海峡和平,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回到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蓝绿问题,我总觉得台湾政党光谱的变化莫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与九寨黄龙瀑布之上的五彩池有几分神似。当我们沿着五彩池信步漫游时,未必能看到赤、橙、黄、紫等斑斓色彩(分别跟台湾亲民党、新党、泛紫联盟和红衫军的颜色标志有关),极目所及的往往是蓝、绿两种光谱,有时蓝大于绿,有时绿大于蓝,有时蓝中泛绿,有时绿中带蓝。但不管五彩池内的蓝波绿水如何变幻难测,最终还是不分色彩地汇成了黄龙大瀑布。如果我们将这一气势雄伟的瀑布视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巨流,那么,我们对五彩池内的秋波荡漾,光怪陆离,也许可以增添几分气定神闲的感觉,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也会增添几分深邃的透视能力。谨以上述心得体会与读者分享,敬请批评指正。
联系我们: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1015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200030)
电话: 021-62932781, 传真: 021-62933095, 邮箱: taiwanstudies@sjtu.edu.cn